心雨说海南之 在儋州看东坡先生的海角天涯

作者: missyou0830 来源: 转载 时间: 2019-10-30 16:59 阅读:
心雨说海南之 在儋州看东坡先生的海角天涯
  在郭沫若1961年实地勘验马岭山下海边巨石上的“天涯”二字为清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刻之前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术传播和时代背景的原因,旅游界及海南民间一直认为“天涯”是贬谪来琼的苏轼所写。这大概是因为苏轼在中国文学及书法艺术界的崇高地位及在海南的受欢迎程度所引起的。

  苏轼在文学和书画上的成就,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堪称大家,甚至可以说独步天下。如此一位才人却因为文人相轻、仕林嫉妒,再加上个人性情上的豪放不羁而在重视文教名仕列朝的北宋屡造诟陷,颠沛流离。他是一位爱说实话,敢说实话的“可爱”的人,他希望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激进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冲突,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对于王安石、司马光等历史人物,潔心未曾深研,不敢妄自裁度,但苏轼政治仕途的升迁却在新旧两党的轮流执政中坎坷流离。我现在所讲的杭州、黄州、惠州、儋州、常州虽只是他坎坷仕途上几个人生驿站,却因一些诗句让潔心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心生钦羡。闭门造车的潔心将东坡先生的人生轨迹简单概括为"一迁杭州、二谪黄州、三徙惠州、四贬儋州、客死常州、葬于汝州"。现在我用一些大家所熟知的诗词来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

  一迁杭州,史称外迁。熙宁初年,雄心万丈的宋神宗任用“拗相公”王安石实行变法。当年只有三十二岁正处于仕途上升期的苏轼虽然任职史馆,与具体行政并无干系,但还是执笔为文接连给皇帝上了几道“万言书”,应和司马光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并对皇帝提出一些警示和劝告。宋神宗虽然对苏轼的“尽陈得失,无有所隐”表示嘉许,但王安石势力派中的群小之徒还是在朝堂之上攻击他,一心想要远离政治漩涡的苏轼自请离开京都,出任杭州通判。按理说以苏轼的政绩和才华,出任太守也不为过,但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苏轼也乐得二把手的“清闲”于是很快他便带着家眷径赴杭州了。在杭州任上的苏轼革新除弊惠及百姓,也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清逸闲趣的诗让那些处庙堂之高的文仕惊羡,远离朝堂还可如此轻闲?于是一纸调令让你远离这富贵之地,这次苏轼选择去密州,因为那里离弟弟苏辙任职的地方近。在密州,想念弟弟的苏轼写下了后世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后苏轼辗转徐州、湖州任职,上任前还是按惯例向皇帝呈交《谢恩表》。之前的谢表和诗词因为文坛领袖文辞华美而被一时传诵,但这次的谢表终于让一直想扳倒苏轼的李定、舒亶等抓到了把柄,寻章摘句以诗文诽谤朝廷构陷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案件审理了几个月,后来凡是与苏轼书信往来的也脱不了干系,牵涉其中的有司马光、范镇、黄庭坚等当朝二十九位大臣和名仕,朝野轰动,神宗震怒。好在病重的太皇太后曹氏搬出当年宋仁宗说的“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连已罢相的王安石等也上书求情。爱才的神宗最终从轻发落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结束了这场北宋政(文)坛最大的闹剧。

  二谪黄州。黄州没有杭州秀美,却让苏轼完成了一次文化突围和思想人生的转变。作为一个落魄的没有签单权的,职位仅相当于县武装部副部长的苏轼来说,虽然“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但一家人的生计才是大问题。在好友马正卿和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帮助下,苏轼带领全家开垦了城东原驻兵荒坡,后来又修建并亲题“东坡雪堂”,自此东坡居士、苏东坡的名头反而比苏轼原名更为流传。除了发明“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东坡肉外,在黄州的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人文景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一改宋词的婉约开一代豪放之文风,可以说是苏轼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轼。至于赤壁属地之争,先生很聪明的在词中写道"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句“人道是”成就了现今的东坡赤壁。

  三徙惠州。在贬谪惠州之前,就在东坡先生以为他要在黄州东坡躬耕一生的时候,神宗母亲高太后以及后来临朝摄政的哲宗母亲向太后先后拔擢苏轼得势。从汝州、常州到京都,从中书舍人到翰林学士知制诰,即使是在两派相争最激烈,无数奏章弹劾他时仍以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衔出任杭州、扬州等地太守,在杭州时东坡先生疏浚西湖,建造了流传至今的苏堤。元祐九年,苏轼的夫人王闰之和最信任他的老太后先后离世,亲政的哲宗皇帝任用章惇为相。呲牙必报、斩草除根的章惇上台后不仅将皇太后为司马光赐建的碑文磨平,褫夺一切爵号,甚至要开棺鞭尸。好在哲宗皇帝虽有些政治白痴,但总还记得当初他父亲宋神宗为司马光写过序。于是司马光的子孙连带当初反对变法的人或充军或流放。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苏轼与章惇虽曾为好友,但章惇还是将苏轼左迁英州太守,然而还没等苏轼抵达任上,诏令一改再改从南雄令变成了惠州建昌军司马。惠州为岭南流放之地,老先生却乐居此地,题词咏赋,推广文化。而后人“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的诗句则写出了贬惠期间的苏轼,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纯粹文人,对一个城市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在惠州还可以看到众多的如孤山朝云墓、六如亭、西湖长桥等遗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当苏轼描写自己和美生活的诗传到当朝宰辅章惇那里时,有人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章惇利用手中权力一脚将苏轼踢出了文明之外,远放遍寻宇内唯中国最荒蛮之地儋州。据说这和章惇的小人之心文人相轻有关,苏辙字子由,由和雷相近贬雷州,苏轼字子瞻,瞻和儋相近贬儋州。

  四贬儋州。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远谪儋州,过起了“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面对厄运, 苏轼以他随遇而安的超然态度,力劝农耕,和亲黎汉,移风易俗,传播文化与海南百姓一起,克服种种困难,结下了亲密友谊,儋州也成为当时海南这片文化沙漠的肇兴之地,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当年设宴办学的载酒堂不仅成为海南文人向往的圣地也成为现今研究苏轼文化的重要一站。谪居海南的东坡先生曾感慨的写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等诗句,在与弟苏辙和诗时写下"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的诗句,足见东坡先生对海南风物的珍视和对海南的眷恋不舍。公元1100年苏轼谪居海南三年后遇赦北归,临别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诗句。

  客死常州。在离开长寿岛海南后,东坡先生一路北上,途中探访设宴者众多。在金山寺,面对着李公麟所画的东坡坐像,东坡先生题下了"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总结性诗句。或许是感染瘟疫亦或是年老体衰,在将儋州四年编著的《海外集》交给好友钱世雄并向子孙交代后事后,公元1101年一代文坛泰斗苏轼客死常州。一年后,曾陪伴东坡先生度过晚年最后时光的小坡苏过将苏轼葬在他生前选定的汝州郏城,十年后东坡先生最爱的弟弟苏辙也魂归于此,世人遂称此地为“二苏坟”。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是东坡先生题写给姜唐佐的一联诗句,正是这一联,在海南的文明史上留下了促进开化发展的佳音。 姜唐佐是海南本土历史上最早的明确见于典籍的读书人,第一位举人。在他之后,海南士人连破天荒,登进士第者不乏其人。到了明代,海南更是群星璀璨,科第辉煌,被誉为“滨海邹鲁之邦”。因此,曾地处蛮荒之地的海南人万分感激,万世景仰,将“破天荒”视为苏轼的首创、海南文化的开端。于是有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五公同居一楼,苏公自成一祠”的苏公祠,“海南第一泉浮粟泉”及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此五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苏轼更是以个人仕途之大不幸成就了海南文化之万幸,他在海南人心目中的地位冠盖五公,无人可及。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