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印象四篇

作者: 李奋 来源: 转载 时间: 2019-08-24 11:22 阅读:
  法国印象(四篇)

  巴黎:三百年前与三百年后

  走在巴黎的大街上,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有别于感觉到伦敦的陈旧而消沉,也有别于感觉香港的崭新而无序。我到巴黎之前先到过伦敦,在伦敦,似乎古代荣耀多于现代成就,稳定保守多于开拓创新。而在巴黎,虽然有着与伦敦同样多的古老建筑和陈旧的灰色,我仍然感觉得到陈旧灰色遮不住的青春气息、古老建筑焕发出的永恒活力和青铜雕塑所体现的不倦的创造精神。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感觉,我想大约来自于巴黎城市规划的气魄和远大眼光、巴黎建筑的永不落后的艺术创造精神。当然,巴黎人的急匆匆的脚步,巴黎人无拘无束、开朗热情和善于幻想创造的性格,也强化了我的这种感觉。

  走在巴黎的大街上,第一个感觉是这些大街古老而宽阔。说它古老,是大街两旁大多是些古老的建筑,许多是一百多年前甚至是几百年前建造的;路面有许多还铺着石板或石块,更添了一种古旧感。但它们大多很宽阔,大多是4车道或6车道。还有不少是8车道或10车道。我多次路过的爱丽舍田园大街,就是双向10车道,这条繁荣的大街车流滚滚,但是基本上不堵车。通过这样的大街,速度未减且又心旷神怡,很舒服。巴黎市区大大小小一千多条街道,普遍都比较宽敞。我曾坐着车在英国伦敦老市区打转,大多是双向2车道的路,就是说只能对开1部车,只有五、六米宽。当时我想这可以理解,因为那时侯没有那么多汽车,或者根本还没有汽车,能有几米宽的街道就算不错了。但是到巴黎后我又想,当时巴黎人建这些大街时,一定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汽车,或者根本还没有汽车,只有马车或马拉的客车(1832年时巴黎确有250辆每辆用2匹马拉着的公共客车),那时大街上一定是空空荡荡。但巴黎人在那时就留出了这么宽的路,铺出了这么宽的路,可见得巴黎人对于社会和城市的发展有多么远大的目光。

  从平面交通图上看巴黎,巴黎是一个庞大的蜘蛛网体系,即巴黎是由许许多多个蜘蛛网状的体系构成。每个蜘蛛网的中心往往是一个环形广场,从这个中心广场四周均匀地放射性地分出许多街道。我数过,凯旋门广场放射出14条大街,协和广场也分出十几条街道。这些几何梯状角度的街道又很顺很直地与从其它中心放射过来的大街联结在一起,无数个蜘蛛网有机地连在一起,显得复杂而又有序,各成体系但又浑然一体,使人不得不佩服城市建设者非凡的规划能力。这种规划能力是超现实的和超时空的,即:规划者突破了当时的局限,当时的规划和建设,过了二个多世纪仍未过时,而且再过一、二个世纪也难说会过时。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身处的这个中国南方的滨海新城。我们这里的一些规划者、建设者常常自我得意地说:我们的规划起码十年二十年不落后。他们要是知道巴黎的建设规划几百年了还没有落后,不知会做何感想。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个新开发区盖起无数幢摩天大厦,但客户尚未完全入住,大家便发现规划已经落后了:路又弯又窄,没有空地绿地,缺少配套设施……

  看起来有什么样的规划者便会有什么样的规划。法国有个传统,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往往亲自抓首都巴黎的规划和建设。亨利四世1594年登基为王时,亲自负责巴黎的复兴建设,修建了诸如新桥、卢浮宫等影响至今的项目。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也都亲身亲为领导巴黎的建设。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拿破仑,这位有好名声(他常被认为是法国的民族英雄和骁勇元帅)也有坏名声(他被认为是篡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的传奇人物,在1789年登基称帝后,决心“把巴黎建成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他独揽巴黎市政建设大权,建成了巴黎凯旋门等一大批市政建设项目。他后来的拿破仑四世也亲自抓了巴黎的全面建设规划。这些叱咤风云、高瞻远瞩的领袖人物亲自倾心于城市建设,自然会赋予城市建设一种宏大的气魄、开阔的构思;再加上劳动者的创造精神和艺术补充,便会进一步赋予这些建设成就无尽的价值和久远的生命力。

  走在巴黎的大街上,自然会涌起一种深远的历史感。这些宽阔的石板大街、这些斑驳而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及其建筑上的精美雕塑,都会把我拉到几个世纪以前的境地。我似乎与三百年前的拿破仑们在草图前指指点点,讨论着三百年五百年后的人事物事:哪些会烟消灰灭,哪些会与世长存。这些至今仍活生生仍青春未衰的历史人和物,至少会使我们站在今天的起点去考虑做点什么时,思路会向横宽和纵深拓展。

  当我要结束这篇短文时,不禁又想起了巴黎埃菲尔铁塔。这个高近300米、用7千吨铁构成的人间奇迹,建成至今也有106年了,可它至今仍是世界最高塔之一。当我登上最高一层的塔顶向下俯瞰时,真不敢相信一百多年前的人们已能占据了这样的高度。若要探究这个成就的缘由,我倒非常同意戴高乐总统关于铁塔的一段话:“铁塔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的杰作,而且是一个民族的壮阔的事业,它体现了宏图大志、集体力量和亘古不朽的精神。”

  历史与艺术共不朽

  ——法国城市雕塑

  从凡尔赛宫走出,我在耸立于宫廷外广场上的路易十四的雕像前伫立良久。凡尔赛宫博物馆中主要展示他的事迹及与他有关的文物。这位有点类似中国秦始皇的法国国王,在他执政期间,实行中央 ,对内加强统治,对外扩张,鼎盛一时。这一尊路易十四王骑着高头大马驰骋疆场的青铜巨塑,可说是路易氏王朝的象征,也可说是一段凝固了的法国十八世纪的不寻常的历史。青铜雕像上的斑驳铜锈,更加重了这种历史的气息。

  在巴黎,经常可以见到这种历史人物的雕像。

  巴黎是世界著名的文化之都、艺术之都,说得具体一点是音乐歌舞之都、油画之都、建筑艺术之都、时装之都等等,还有本文着重涉笔的——雕像之都。

  我去过一些西方国家的首都如华盛顿、伦敦等,这些首都城市都比较注重城市雕塑。在这些城市的街道上行走,不时会有一些古老而精致的雕塑立在你面前,令你去寻访、探究以至从此不忘。不过我认为,与其它城市相比,巴黎的城市雕塑密度更大、数量更多、味道更足。在巴黎,在公园里、广场上、桥头或桥上、办公大楼前、街心空地,一般都会有雕塑耸立。一些艺术博物馆如卢浮宫、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更是收藏展示着数以万计的珍贵雕塑。一些名人纪念馆里也存放着许多雕塑珍品,高楼大厦墙上的浮雕更是随处可见。巴黎可以说是一个用雕塑装点起来的城市,没有这些雕塑,巴黎将不成为巴黎。我刚刚说的味道更足,是巴黎的雕像都有着一种浓浓的粗犷奔放的法国味和如翻古书般的历史味。

  巴黎的雕塑,大致可分为艺术雕塑、建筑浮雕、历史事件纪念雕像和历史人物雕像。公开安放的雕塑中数量更多的、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历史人物雕像。因为这每一尊人物雕像,总包含着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一些生动的故事,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价值观、度量衡。所以每一尊雕像,都是生动如活,内蕴无穷。

  历史人物雕像按题材分,又可分为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和宗教人物。宗教人物雕像如圣女热娜芙热芙雕像等,由于本人缺乏研究和了解,不敢加以涉笔。

  政治家主要是国王、统治者,他们都曾威极一时,并都希望通过铜、石雕像留威百世。在巴黎圣母院旁边有九世纪时的国王查理马涅的雕像,这是至今保存的最早的国王雕像。他一生作战30多年,征服了大片领土,初步奠定法国的版图。亨利四世王的雕像竖立在赛纳河新桥的中央广场上,这位国王也祟尚武力,他骑着高马,披着盔甲,挥动宝剑,一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神态。由于他的雕像所处的优越位置,所以他的雕像是游人观赏最多的雕像之一。国王圣•路易的雕像竖立在万桑古堡前面的草坪上。他曾远征巴勒斯坦和突尼斯,他通过与英国签订巴黎条约,永远取得了诺曼底等大片领土。路易氏也有几代君主有雕像传世:路易十三的雕像竖立在翁热广场上,这位九岁就当国王的 “正义王”,执政期间结束了国家内战,创造了良好的国家内部发展环境,并对外扩大贸易和发展海军;路易十四又称为“太阳王”,他甚至五岁便成了国王。他与其父作风相反,专制横暴,高度 。当然他也政绩显赫,他保护农业,开拓工商业,国力旺盛。他用巨资修建凡尔赛宫,所以他的雕像竖立在凡尔赛宫的广场上。路易十六的雕像则安放在路易十六教堂里,这是个走向没落的国王,他被起义的人们送上断头台,一直到其孙路易十八复辟后,才为他建了教堂和为他雕像。

  在丘吉尔大街上还耸立着乔治•克雷蒙梭的雕像。他曾任法国总统,也许因为他曾参与签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所以法国人为他雕像。拿破仑是众多法国人祟尚的领袖,他是非皇族出身的国王,与平民有更多的亲近感。他的雕像高耸于协和广场的旺多姆圆柱上。他的雕像也凝固了一部法国十九世纪的历史。

  政治家的雕像中也有一些不是国王总统或皇族皇亲。在圣•日尔曼大街上有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之一丹东的雕像,他是被敌人送上绞架的,许多法国人现在还在悼念他。在巴黎的美国广场上,有法国政治家拉法叶特与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握手的雕像。美国从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法国人拉法叶特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人至今也还感激他。

  在政治家的雕像中甚至还有一些功罪难以评说的人物。如十四世纪时的巴黎市长马尔赛勒,他与中央政府作对,与查理五世王为敌,暗杀王室成员,谋求巴黎市相对独立和有巴黎市自己的宪法。他的雕像现在立在巴黎市政府大楼旁,至今仍有各种人从各种角度去赞他或咒他。

  军事家的雕像为数也很多。最值得先提的,是女英雄贞德的雕像。中国的花木兰是民间传说的没有确切考证的女将领,而法国的贞德是十五世纪初法国的真实的女元帅。这位十七岁的牧羊女女扮男装从军抗英,后来她成为法军统帅,指挥法军解放了被英军占领的城市和领土。她后来被叛徒出卖落入英国人之手,在监狱里决不向英国人妥协,被英国人活活烧死。法国人对这位民族女英雄崇敬至极,在杜伊勒里公园右侧的一个广场上建起了巴黎最漂亮的骑士雕像,女英雄贞德骑着战马前进,英气长存。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法国人来到贞德雕像前献花圈,表达敬意和哀思。

  巴黎人还为许许多多军事家雕像:帝国时期军事将领茹阿夫的雕像,竖立在赛纳河阿尔玛桥的桥墩上;十八世纪末法国元帅罗尚砣的雕像竖立在夏乐街的空地上;二十世纪初的法国元帅福煦的雕像耸立在特拉卡德洛广场上,他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盟军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将领约夫尔的雕像,也立于三月广场上……

  法国的文学艺术家是幸运的,他们中的卓越者总被赋予很高的国家荣誉,并也被刻成雕像久立于世。在德帕教堂旁有作家、珐琅雕刻家巴里希的雕像;离此不远有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评论家

  狄德罗的雕像;赛纳河南岸的新桥边,有著名作家、哲学家伏尔泰的雕像;赛纳河畔安托内大街边有著名剧作家博马舍的雕像;著名作家雨果的雕像耸立在圣•米歇尔大街,雨果低头托腮在沉思,在构思他的著名的《默想集》;巴尔扎克的雕像则立于“巴尔扎克之家”博物馆的草地上,这是由法国著名雕刻艺术家罗丹亲自雕刻的,这件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雕刻手法的“开路先锋”;而罗丹的雕像,也存立于国家为他建立的罗丹博物馆中……

  不管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艺术家的雕像,每一座雕像都记录着那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和这些人们对于社会的贡献。这些雕刻作品借助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光辉而增色,而加深内蕴;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则通过这些永不蚀褪的青铜刻、大理石刻而流传百世。这正是:历史与艺术共不朽。

  这些雕刻又可以成为城市的一大人文景观,成为国家精神的一种象征,成为城市精神的一种支撑。

  我甚至想:那些没有雕像、或没有历史性雕像的城市,该是多么浅薄!

  河文化与桥文化

  一位淑雅娴静的女神,半卧着,微笑着,手中托着一个水瓶,水从瓶中悄然流出,流成一条赛纳河。

  这就是赛纳女神,是关于赛纳河起源的优美雕塑,也是关于赛纳河起源的优美传说。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滨河而居,这些河流在人们心中都有着神圣的意义。中国人把黄河当作母亲河,也有《黄河的女儿》的巨塑。儿行千里总铭记母亲的哺养,河文化已成了世界各国极富共性的一种文化现象。

  巴黎人毕竟更幸运一些,他们拥有这么一个年轻漂亮的女神,拥有这么一条温柔深情的赛纳河。赛纳河缓缓地、轻轻地从市中心贯穿巴黎市区,赛纳河成了巴黎人的宠物,成了巴黎人生活的主题和建设的动力。

  巴黎人太爱赛纳河了,所以他们把最精华的、最美好的建筑都建在赛纳河畔——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展览中心、司法宫,还有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都矗立在赛纳河岸。赛纳河两边全是雄壮典雅的、艺术装饰极强的各式建筑,简直成了集欧洲古典建筑精华的建筑艺术长廓。

  巴黎人太爱赛纳河了,所以他们在河上建起了许许多多的桥。巴黎可以说是世界上市区拥有桥梁最多的城市,赛纳河上巴黎市区河段共有33座大桥。在一些河段,每隔约200米就有一座大桥。

  巴黎人建这么多大桥,当然首先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拥有大桥的数量多少,是衡量一个河流国家和河流城市的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这里面包含了运力和财力的程度。几十座大桥通向两岸的宽阔街道,形成了畅通、繁忙的交通网络,显示和促进了巴黎的繁荣。

  除了经济的因素之外,巴黎人建这么多大桥应该还有以下的一些因素:一是感情的因素,多建一些桥,多一些从河上走过,多看一看赛纳河;二是历史的因素,每建一座桥,总有一些背景,总有一些可以流传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三是艺术的因素,巴黎人酷爱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他们通过建桥倾注艺术才华,通过这些富有艺术性的大桥,把赛纳河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出于上面的这些理解,我思考了一下,大致把赛纳河上的33座大桥分为这么几个类型:

  一种是纪念性的。法国没有中国这样漫长伟大的古代文明史,却也有过风云激荡的近代和现代历史,一些桥梁是专为纪念这些历史而建。赛纳河进入巴黎的第一座桥叫欧斯代尔利茨桥,建于1802年,这是专为纪念拿破仑击败外敌入侵的战功而建,拿破仑以及跟随他捐躯沙场的军官的名字,永不褪落地刻在了桥上。亚历山大三世桥是为了纪念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与俄国签订法俄友好协定而建;而巴希桥则是1944年为了庆祝法国人对德国法西斯的胜利而建的。协和桥真可以说是一部法国近代史。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拆下监狱大墙上的石头作为大桥的桥基以示以旧奠新。这座桥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几易其名。原叫路易十六桥,法国大革命时期改名革命桥,革命后又改名协和桥,可见巴黎人对于桥的多么强烈的历史意识。有些桥纪念的不一定只是历史伟人,有些被人民尊敬的小人物巴黎人也为其树立桥之碑。1830年7月革命时一位年轻战士在街垒战中英勇作战,中弹倒下

  时他高喊:“请记住,我的名字叫阿尔高勒!”于是巴黎人民为他建了一座阿尔高勒桥。可以说,巴黎的每一座桥都是一段或一页随着大桥久远流传的史册或史诗。

  另一种类型的桥是贵族型的或叫皇家型的,它们是为皇家贵族所建或为其所用,有一定的象征性、仪式性。如有一座“圣母桥”,又名为“皇家之路”,法国历代国王都要隆重地从这桥上走过。一些国王从外地回来进入巴黎,或前往巴黎圣母院接受登基加冕,或皇室娶亲结婚,也大多要从这座桥上庄严地走过。有如中国的皇帝走过午安门、正午门。有的桥是为了纪念国王建桥的功劳。“新桥”是亨利四世王建成的,建成后在桥中央西侧竖立起一座亨利四世王骑着高马披盔持剑英气十足的不朽的 雕像。亚历山大桥则成了国家礼仪的象征之桥,每逢外国元首来访,必要由法国元首陪着从桥上走过,在国歌和仪仗队的护卫下完成隆重的欢迎仪式。巴黎人赋予大桥这么高贵的规格和象征,这在世界上也许是独一无二的。

  还有一种宗教性的桥梁。主教教区桥可通向巴黎圣母院,是观赏巴黎圣母院的最佳位置。这里常常人头攒动,多是画家在写生和游人在拍照。苏利桥是为纪念巴黎的一名大主教苏利而命名的。米歇尔桥也直接以桥边的圣•米歇尔天使教堂的名字而命名。在杜尔奈勒桥上坚着巴黎主护神热娜芙热芙圣女的雕像,人们说她曾两次保佑巴黎人免遭外族的入侵。巴黎本来就是个宗教圣地,这些宗教性大桥,又使这种宗教气氛更加浓郁和更加耐人寻味。

  是否还应有一种艺术性桥梁,但这很难作为一种界定标准。卢浮宫边的那座桥干脆就叫“艺术桥”。巴黎的桥都很讲究艺术性,一般桥两头或桥中央都有有价值的雕像,桥栏杆上大多有精美的浮雕或图案,桥灯也很讲究。亚历山大三世桥的宏大华丽和雕像的精美绝伦,连法国的艺术家都说难以用笔描绘。法国的许多诗人、画家常在赛纳河上的这些大桥上流连忘返,从中获取艺术的源流和灵感。在巴黎人心目中,这些桥本身就是艺术品,他们甚至喜欢对这些艺术品进行二度创作。有一次有个艺术家将“新桥”作为模特儿,用4万平方米布料(花了2叩多万美元)给大桥穿上了一套霓裳羽衣新时装,使大桥一如青春少女,飘飘欲仙。

  巴黎的桥还很富有人情味,建桥者很能为行人着想。很多桥边都有向外弯曲的穹形憩台,有供人休息观赏的石凳;桥下修有台阶,人们可以顺着台阶走到河边,或走上通往街道的路;桥下还有一些平地,人们可以散步观赏或多角度地拍照,桥与人显得更加亲近和易于沟通。

  巴黎人太爱赛纳河了,也爱赛纳河上的这些桥。他们说,赛纳河是刚刚出浴的仙女,河上这些密集精美的桥,是仙女的飘逸的秀发。这个比喻象托着水瓶的赛纳河女神的故事一样生动,一样感人。

  我所以专门写了这么一段关于巴黎的河和桥的文字,是因为我生长的这个城市也有河,也有桥。

  芳香也是一种文化

  ——法国:香水王国

  我临来法国前,一些朋友再三叮嘱我:你到法国什么也可以不给我带,但不能不给我带一瓶法国香水。

  法国香水名气太大了,朋友的要求很自然。

  所以我在法国考察期间,便很特别留意法国的香水。

  考察日程很紧。我们还是专门安排了参观法国的一家香水生产工厂。

  在从法国南部滨临地中海的美丽小城尼斯前往袖珍王国摩纳哥的半路上,有一座法国有名的香水工厂——弗拉哥那(FRAGONA)。我至今仍未明白这座工厂为什么选址在地中海边的这些陡峭山岭上。或许是因为这里海风新鲜,没有污染;或许是因为这里车少人稀,利于生产保密。总之香水厂远离城市而设,必有值得探究的缘故。

  一进厂门便感觉到一种强烈的香水氛围。厂房前、空地上有许多各式的香水瓶的雕塑或造型。其中有一个用花草修养而成的几公尺高的香水瓶,美观而雅趣,引来许多人在草瓶下留影。厂区内香气浓烈,使五官不再有别的嗅觉。我想香气若是有形的,那么这座工厂和周围的山岭必然已被一层美丽的香衣所覆盖。

  引导我们参观的是一位长得很俏的法国姑娘,叫娜拉。她是这家工厂的公关人员,但她对生产的各个环节、细节都很熟悉,讲解得很耐心和详尽。我们唯一不能参观的,是工厂的调味室,这里专门调配各种香味。娜拉小姐告诉我们,这些调制香味的工程师们,每工作一天就要出外边住两三天,否则在厂里住久了,闻的全是香味,嗅觉不灵了,就调不出千变万化的香味来了。

  这里生产香水的原料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鲜花,其中更多的是来自荷兰等欧洲一些鲜花生产国。美丽的茉莉花、玫瑰花、菊花及各式美丽鲜花,在这里压成香汁,提炼出香精,然后调成各式香水。据说一吨鲜花只能提炼出几十克香精。可见香自美来,香之珍贵。

  目前在世界上,美国是最大的香水消费国,而法国则是最大的香水生产国。美国人用的香水,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法国。其实,全法国也只有几家象弗拉哥那这样的香水生产厂,但却有几千家香水经营公司。香水工厂生产出来的香精、香水,被那些香水经营公司购去,稀释后调兑成更多类型的香味,装入各式各样精美的包装,换上名目繁多的商标品牌,然后潮水一般占领法国和世界的香水市场。

  最后,娜拉小姐把我们带到工厂的产品内销商店,这里的香水全是工厂自己生产的;是正宗的“弗拉哥那”。娜拉小姐鼓励我们:你们不要错过机会,这里的香水品质最正,而且价格只有外边市场的一半。朋友们的嘱托终于能如愿以偿了。我和同伴们大掏腰包,每人都买了许多香水。

  离开这座制造芳香的工厂时,有人提议:何不试一试弗拉哥那的香水!于是我们每人都打开一瓶香水,在各自的身上喷了一点,顿时满车香浓,中巴旅行车成了一辆“香车”。而且令我们叹服的是,车在风中开行,香水在车中弥漫,过了一个多小时香气尚未完全消逝。——名副其实的法国香水!

  法国人的人均消费香水量居世界首位。法国人普遍有使用香水的习惯,出门前往往要在身上或衣领上洒一点香水。每人根据各自的性别、年龄段和不同的爱好、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香水。所以法国香水品种繁多,少说也有几千种。

  在巴黎较大的“春风”百货商店里(这个商店由三幢六层高的大楼组成),香水柜台占了很大的比例,占地近约半层楼,有几百平方米。香水货架有一人多高,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各式香水。

  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香水的品牌。巴黎的香水牌子大多,似乎没有几个名牌一统天下的局面。“春风”商店的柜台上起码有几百个牌子的香水同时上市。香水的名称各具风格,有的很高雅,有的很幽默,有的很浪漫,有的很耸人听闻,都是为了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有一种香水叫“翼”牌(WING),给人以美好联想;有一种香水叫“护身符” (TAUSMAN)迎合了众多教民的心理;有一种香水叫“殖民地”(COLONY),带着一些政治和历史的深沉;甚至有一种香水叫“毒药”(POISON),让人吓了一跳之后才想,兴许这所谓的“毒”的才是真正好的和香的……

  我尤其注意香水的包装。包装分两部分:外盒和香水瓶。外盒一般都设计得高贵,象礼盒,便于送人。香水瓶的设计是厂家和经营公司最下力气的,每一种品牌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造型。我数了一下,有一种叫“GUERLAIN”的香水,足足有二十一种不同的造型。

  我把香水瓶的造型设计大致分为两类:拟人的和拟物的。据不同的构思前提,设计师们在香水瓶的三个部分瓶盖、瓶身和瓶脖子上大做文章。拟人的,有的把整个瓶子做成威猛的武夫,着盔甲(瓶盖),宽宽的肩膀,是魁伟的男子汉;有的把瓶子作成窈窕淑女,长身细腰,媚气十足;有的干脆把瓶子造成性感女人,酥胸高隆,极富诱惑力;有些是为半身的“女人”穿上各种不同款式的胸衣和泳衣……拟物的造型设计,天地更广阔,造型更多姿多彩。有的把瓶子做成小鸟或蝴蝶,翩翩欲飞;有的作成各种奖杯,满足各种荣誉感;有些做成各种鲜花,瓶身是叶茎,瓶盖是各种盛开的艳丽花瓣;有的做成匕首,尖锐锋利;有的做成纪念碑,庄严竖立;有的做成火炬,瓶盖是向上燃烧的火焰……还有些设计家体现出很强的科技、宇宙意识。有一种“FATH DEFATH”的香水瓶,被设计成一个短体火箭,正在向上飞翔;有一种香水叫“太阳月亮星星”,整个香水瓶被设计成一个太阳型球体,球上画着月亮和星星,很令人联想。而且,把太阳月亮星星组合于同一个球体上,这本身就很有创意……

  这些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的香水造型,给法国香水增了许多魅力。加上各种各样的香味、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创意,再加上各种媒体为数极多的、设计制作极其讲究的各种各样的香水广告……法国香水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一种经济产业,而且是一种氛围,一种国民素质,一种艺术,一种文化……

  当我把带回来的香水送给叮嘱过我的朋友们的时候,我也向他们表达了以上的这种见解。

  1995年1月写

  2019年6月校改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