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诗人杨兹举的诗 ——盛装的音符

作者: 邢孔史 来源: 转载 时间: 2019-01-30 17:12 阅读:
  杨兹举,教授,诗人。男,汉族,1966年出生,海南文昌人。杨兹举是诗人出身的学者,发表诗歌100多首,出版诗集1部,学术著作5部,编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海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曾获海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海南省文艺评论奖、海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海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并被授予海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海南省优秀教师等多种荣誉。

  杨兹举是一位校园诗人出身的学者,他对诗歌追求是热烈、执著的,他对缪斯的早恋早熟,中学时代就开始诗歌创作,大学时代担任过海南师范学院红帆诗社的社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琼州大学任教。走上学术之路的杨兹举,诗歌写作似乎成了他治学从教的副业,诗歌也成了他的一道亮丽风景。“事实上他一直保持着海南本土最优秀的诗人之一的创作地位。”(毕光明)他创作实践似乎与他的诗名不太对等,他写得不是很多,投稿也不积极,发表的也不很多。他的诗歌大多数是作为教学需要的“下水作文”来写。他的学生海南有成就的本土诗人李孟伦、王凡都直接间接得到他的诗歌的熏陶。他只出过一部诗集,“以《盛装的音符》这部达到相当艺术水准的诗集,证明了他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学者杨兹举正是用他的诗歌创作,为文学研究主体保留诗的根性提供了范例。”(毕光明)

  杨兹举的诗歌与诗集的名称《盛装的音符》非常相称,他的热情美丽的诗歌语言如同一串串盛装的音符,谱写了一部情思动人的乐章。诗集分为“盛装的音符”、“高贵的寂寞”、“凝重的沉思”、“无声的澎湃”、“温热的忆念”等五辑,可以见出,他的诗歌创作非常重视把传统诗歌理念与现代诗歌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题材的选择体现着一个诗人的思想情感、学识修为。诗歌的题材要表现的人、物、事、情、思的选择,是诗歌提炼诗歌内容、主题的依据,关乎诗歌立意的高下、深浅,决定着诗歌思想性、艺术性的容量与深刻程度。

  杨兹举的诗歌题材大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乡土情怀、爱情歌吟、哲思智慧。

  中国新诗从艾青时代起,似乎一直迷于乡土的寻找,那时中国新诗似乎更多地在写乡土忧患,乡土作为精神回归的意义尤其匮乏。新时期以来乡土作为人现实生存与精神大厦的最后家园的价值与意义,得到了重新阐发。海南本土诗人中杨兹举、李孟伦、黄海星、方世国的乡土诗精神回归和审美成分较为浓烈。

  杨兹举出生于出生读书于琼北,工作生活于琼南,海南的热土流风养育了他。对于杨兹举来说,海南就是他的故园。这是片多彩的土地,是生长风暴生长烽火的土地,是生长正气生长忠义的土地,也是原始而美丽的土地。杨兹举的“乡土情怀”主要见于在“盛装的音符”“温热的忆念”两个辑子中。这是对海南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的观察与反映,是学者诗人的椰岛咏、黎山魂、故乡情。从中可看出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拳拳赤子对这块曾经挤出乳浆哺育他的贫瘠土地的深挚恋眷。

  歌唱海南自然风物是杨兹举诗作的重要内容,《南国的夏天》《椰岛的手》《南天一柱》《诚实的山野》《山里的早晨》《槟榔树》《春天的意念》《秋天》《南方,木棉树》《槟榔树风情》《五指山》《亚龙湾》《九月的海岸》都是此类作品。他善于捕捉美好的景象,并进行美的想象,通过这把读者引进美的境界。

  面对“一片诚实的山野”、“一片质朴的泥土”,诗人看到的是“最美丽的风景”、“最伟大的风景”;“恣意盛开的木棉花”——“像凌空的焰火 飞腾的彩霞/热气腾腾展示着健美的生命”,是“一颗颗饱满的山兰种子”——“贴近热烘烘大地的胸脯/像孩子激动时的心跳/一场甘霖过后 禾苗飞扬/满野是荡开的碧绿歌谣”,是“哼唱一曲潺湲的清音”的山泉,“翻阅一迭厚厚的翠绿”的山风,是“在晨光中任性地飘香”的槟榔花,是“在清风里自由自在地摇晃”的芭蕉叶(《诚实的山野》)(毕光明)。《三月,登五指山》写得富有情趣,诗意隽永:

  汗水淋淋的

  三月

  登五指山

  一个指头扳过一个指头

  细数

  多么贴近太阳

  从此以后

  山泉水

  再也洗不净

  你脸上的阳光

  杨兹举热爱大自然,也热爱生命和文化的自然。五指山民族地区的自然风物与民族风情呈现给外来者的更多的就是生命与生存的原生态,淳朴热情的黎族山民更像自然之子。正是这样的自然生态,激发和唤醒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生命感,给创作带来了别开生面的题材。“盛装的音符”一辑大部分诗作和“无声的澎湃”一辑小部分诗作是对海南岛南部黎苗生活区域自然与文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映,《三月三》《竹竿舞》《山民》《黎乡三月》《三月的窗口》《茅草屋》《橡胶林,裹着一位丰满的山女人》《三月,登五指山》《黎村迪斯科》《到黎村走走》《黎族山庄》等诗中,充满了对五指山地区黎族风情、历史文化特色的意象,无不是人文风情地理的诗意刻画。《山民》中唱道:

  不打绑腿是山

  打绑腿是山民

  山走出一个传说很远

  山民不走

  扎在生长山兰和槟榔的地方

  一枚弯月斜挂肩上

  一页叶笛轻衔唇边

  不打绑腿的山(历史)走出一个传说很远,打绑腿的山民还停留在原处,月亮还是那颗月亮,叶笛还是那片叶笛,还那么原始,那么纯朴。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矛盾的,既欣慰又不舍。

  杨兹举对民族风情历史的凝重沉思,归根结底是对族群命运的深切关注。《五指山》以奇妙的想象构思,赋予五指山以生命,并用看手相这一推测命相的方式,勘定了祖祖辈辈栖居于此的山民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少数民族同胞的人生关怀:

  手,摊开一幅人生

  山民在掌面上爬上爬下

  艰辛的身影如一把弯刀

  划深深而熨帖的掌纹

  ……

  命运在掌纹之内

  梦在掌纹之外

  圆了一个传说

  ……

  好多日子从指间滴漏

  山蚂蝗一样蠕动

  历史便躲得遥远

  眼泪在掌纹之内

  叹息在掌纹之外

  诗歌表面上虚写五指山,实写的是五指山民族地区山民的生活图景。脱离狩猎和农耕文化不久的山民且耕且乐的生存方式富有自然性,在人类文明进化的途中不经意地保留了自由与娱乐精神。然而,从诗歌摄取的这些沉默的民族生活历史图像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人灼热的文明焦虑。

  诗行是诗人回乡的归途。诗集《盛装的音符》的最后一辑“温热的忆念”,以乡情诗居多。乡情是杨兹举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感情脐带,这种感情来自于他对亲人和故土的热爱。生长于琼北,客居于琼南,变身为城市人的杨兹举,从未割断同故乡的心理联系。或许,这就是杨兹举诗歌中眷恋故土、回归自然的乡村情结的情感基础。诚然,“离别开放了这纯洁的怀念”(《怀念》)。让诗人无法不怀念的,是故乡深深的牛蹄印儿,盘在山村脖颈上的爱打扮的小路;低头沉思的屋檐,举首眺望的炊烟,椰花点染的烟雨;恣意嬉闹的泥香,长不大的童年;浑厚的乡音,儿时伙伴的乳名;纯朴的笑脸,沉重的叮咛;发生在相思园里的没有办法删改的故事;挂在二十岁嫩绿的枝丫上的灿烂而硕红的笑;覆天盖地如霞火,在心头旺旺地烧着温暖的那一声呼唤……这些根植于游子心灵深处的故乡景物、往年情事,在思念之情的浸润中浓稠似蜜,是无根的现代人最好的灵魂滋养剂。而对于杨兹举本人来说,故乡对于他的人生起长远作用的,还是他从这里获得了做人的启示,那就是要像故乡的木麻黄那样,质朴而诚实,有着“贫瘠中不枯萎的情意”,和“风中雨中不折扣的耿直”。(《故乡的木麻黄》)(毕光明)

  这些乡情诗,同样体现了杨兹举处理心灵生活的艺术才华,例如一曲《蛙鼓》,就以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传达了乡村情怀的诗性。

  蛙鼓是村孩子稔熟的乡音

  摇篮曲一样催长思乡的雨季

  雨季朦胧了多情的故乡

  故乡潮湿在椰花点染的烟雨

  顶针

  蛙鼓敲漏的夜晚总这么潮湿

  潮湿的心之田野无边无际

  这时故乡是个不眠的夜行人

  走也走不出这田野上密蓬蓬的相思

  诗人的乡思总是在雨季潮湿的夜晚,被儿时稔熟的乡音——蛙鼓敲漏,又迷失在椰花点染的烟雨中。化心为景,情景交融。蛙鼓、乡音、摇篮曲、雨季、潮湿、朦胧、椰花、烟雨、田野、夜行人、敲漏、多情、相思、不眠……密集的情感意象如同串串像盛装的音符合奏了一首动人心腑思乡恋曲。“这时故乡是个不眠的夜行人/走也走不出这田野上密蓬蓬的相思”,

  不说我在思念故乡,而是说故乡走不出相思,故乡在牵挂着我这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反客为主,化被动为主动,是这首佳作的一大亮点。

  音韵和谐,对称的分节,粘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声韵和视读美感。回环婉转,缠绵悱恻。“这首打上了地域印记的宣叙调诗歌,不愧为乡情诗的杰作”。(毕光明)

  《盛装的音符》中“凝重的沉思”“无声的澎湃”两个辑子不乏诗人对于天地人生、现实历史、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这是诗人人生体验的升华,是生命意识和理性审视的智慧表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抒情诗人的卓越才华。《长城石砖》《古城墙》《死人头骨》《一块古玉引起的深思》《题海瑞墓》《卢沟桥留影》《树的怀念》《旱井》《五指山》《茅草屋》等作品都有诗意的表达。诗人显然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待民族的历史,从民族沉重的历史负担中看出了现实的沉滞或危机。他的由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发掘、关注、批判、赞誉进而对人类命运的透视、解析,转向了对人生奥秘和生命苦难的辩证思考。他的《一块古玉引起的深思》从一块古王朝的遗骨从封建的灵柩出土,被人尊为历史文物的现实中,警觉到——

  很脆的一块遗骨

  许我轻轻一碰

  便碎成一堆尘土

  何必把它从历史的坟茔里超度

  无端生出些恐怖

  在阴晦的夜晚

  磷火或许要重现古王朝的威武

  臣民又要下跪

  团成一堆痛苦

  为摧毁那个王朝

  排成长龙的尸骨

  在荒山野岭间匍伏

  拱起的古长城

  该不是血雨腥风的坟墓

  诗人显然以现代的视角去看待民族的历史,从民族沉重的历史负担中看出了现实的沉滞或危机。诗人以古王朝的一块遗骨还被人尊为历史文物形象揭示,封建制度的毒瘤还在腐蚀人们的灵魂,入木三分,刻骨铭心。“这首《一块古玉引起的深思》所传达的对于封建幽灵的警惕性,正是一个具有启蒙意识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只有保持对封建主义的警觉,才能洞穿隐藏在历史形象背后的现实威胁,这是学者诗人特有的文化敏感性和诗性感觉。”(毕光明)它也体现于《长城石砖》以超常的感觉能力感触到凝固在历史遗物里被人反复误读的历史启示:万里长城荣耀千古,也荣耀当下而成为“景点”,人们对它苍凉的历史,已不动情衷,而诗人是读懂了它的——

  轻轻 我贴上

  热辣的手掌

  未曾惊动睡梦般的沉思

  却受到一次强力的反弹

  震荡我生命的血脉

  体内顿时流遍 历史的

  苍凉

  以一个动作,表现对沉思的历史生命作出感应的震惊体验,独立苍茫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只把长城当作景点的历史健忘症不啻是有力的针砭。

  杨兹举教书育人,著文写诗,都充满激情而又十分严肃。他的一些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哲理诗不乏对正直、有骨气、敬业、有作为的人格期许。一些含道应物、迁想妙得的佳什,是诗人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理入情的产物,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智性思索和深刻地体察的结果。它往往是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来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的。

  《死人骨头》更是令人震惊的咏物明志之作——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眼光

  探一探

  那凹塌的眼眶

  一声惊讶掉下去

  才知道掏干了的两口井

  深无底

  ……

  站在你面前

  我恨自己卑鄙

  比你多了几块肌肉

  和一张脸皮

  一双眼睛

  藏着洞不透的隐秘

  可人对我说着完美

  对你

  却恨不得扔进地狱

  可怜他们不懂得你的价值

  人啊 假如没有骨头

  那么死后

  留什么当作他

  曾经作为人的证据

  这首诗在情思的容量与深度、诗意的感受与捕捉、语言提炼与表达方面都是极难得的。作者以心观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思,借物抒情言志,寄情于景,或寄理于景。把死人的骨头和生人的精神骨气进行艺术沟通,从世人感到恐怖的死人头骨上看出了做人的真谛:“人啊 假如没有骨头/那么死后/留什么当作他/曾经作为人的证据”。铿锵有声,不可抗拒!

  他的《情人》也是难得的佳作——

  一生与时光相恋

  哪知道她是一个

  无情的情人

  白皙的阳光之手

  轻柔轻柔的

  竟能在你的额头

  抓出几道

  刀片划过般的伤痕

  她的狠心

  使你不得不痛悔

  爱她不深

  构思巧妙,诗意隽永,风趣而不乏深刻。

  他的《自爱》《名字》《柳》《履历——题在红叶上的诗》《半截粉笔》等篇什,是他洁身自爱,倾情奉献职业操守的诗意表述。《半截粉笔》中唱道:

  回首校对纯属多余

  生命不能重撰一遍

  剩下的另半截

  就做笔直着一生信念的桅杆吧

  总有一些需要摆渡的小叶帆

  必须借助它的一往无前

  化心为物,托物明志,意境交融。

  如此佳作,不胜枚举。

  “高贵的寂寞”一辑所收的,大部分可作情诗观。“无声的澎湃”、“温热的忆念”两辑中也有零星写情或借情咏物之作。

  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一道风景,从来就是诗歌的常写常新的永恒话题。杨兹举是一个多情善感、痴心不改的诗人,他对爱情的憧憬和追求真诚而执著,又充满了痛苦的失落和希望的破灭及痛定思痛的回味。如《请求》《南方白梅》《深深的脚印》《野炊》《你把我吸成灰烬》《举杯邀月》《日出》《再见》《蜡烛》《你如一片云》《无法推算的一生》《最艰难的》《自挽》《等待》《往事》《痛苦的等待》《小船对港的絮语》等,皆是青春恋情的亲历、体悟与告白,不乏有极富抒情力量和个性的佳作。请欣赏毕光明教授对《你把我吸成灰烬》的评析:

  像从火柴盒里

  抽出一根火柴

  当我从信封里

  抽出你那颗心

  划出一道创痛

  如火

  把我自己点燃

  如点燃一支香烟

  你远去的气息

  一口一口地

  把我吸成灰烬

  “用火柴的燃烧形容失恋的创痛,进而用吸烟喻写恋人离去给自己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以毁灭与消失来表现爱的一往情深的独特方式,最能说明爱恋异性的心灵性和它对于求证自我的生命本体意味。不论爱情事件的结局如何,对于爱的言说是爱的行为的美丽延伸,因为炽热的恋情已借助想象而物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毕光明)

  《日出》是一首情感缠绵,想象奇特的诗作:

  ……

  一棵忘乎所以的恋心

  郁绿生长中 这样

  为你初开的情窦而颤栗

  不知道自己只是一盆盆景

  向一个灿烂的憧憬

  痴迷而盲目地献出微笑

  一朵一朵地开

  又一朵一朵地闭

  走漏了多少心中芬芳的秘密

  就这样 趴在阳台

  而阳台

  是孤独小屋凸出的忧郁

  是一尊爱神

  和她的

  断

  臂

  诗写阳台上发生的一段恋情,原来又是一场单向的暗恋,可谓盆景有意,阳台无情。此诗的可贵的创新之处在于,由此引发出对爱的本质的思考,把无情的阳台喻为爱神维纳斯,然后留下空白,让人联想领悟:维纳斯!我梦中的爱神啊,原来你竟是这般模样:你身上还系着遮羞布,爱才这样羞羞怯怯;你双臂也断了,爱才这样软弱无力。世上的痴男信女有多少人能读懂爱神的残缺,能明白爱的真谛呢?我想多情诗人杨兹举是读懂了,所以他明白他的爱的痛苦根源在哪里!

  他的情诗《南方白梅》写得很别致美丽:

  南方没有雪

  梅花缺少营养

  脸上白着贫血

  传说她清高了三个季节

  是为了等待

  一种冷酷的爱

  然而最后一个没来

  那季节怕熬

  不敢闯爱情热带

  青春没有爱

  孤独的她

  悒郁掉七分媚态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虚拟一段梅花的忧伤的恋情,入情入景,情景交融,把南方白梅的特质、神态描画得似真似幻,风生水起,诗意盎然。也许,诗人在借咏梅在咏唱一段错植的恋情。又如——

  你如一片云

  你如一片云

  掠过

  我的眼睛

  我挽留你

  成一滴

  泪

  此诗体小而意丰。因为有泪说明有爱,而因有爱而不能爱才流泪。爱情的滋味如同泪水,甜酸苦辣,甜苦相杂。

  杨兹举还有一些宽泛的情诗,他常常咏物写景时也赋予抒情对象予感情,《情人》把时间比喻热恋的情人,《南国的夏天》《槟榔树风情》《三月的窗口》等也相仿,成为杨兹举咏物诗的一具重要特色。

  杨兹举是有思想、有见地的学者诗人,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个体文化人格,沉稳笃定而又富有进取精神,脚踏实地而又具有开放的眼光。总体上来说,他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自信的传统型诗人,他的诗歌传统的成分占主要地位,密切和传统保持着一种血脉联系。他在一首题为《树的怀念》表现了他的诗歌观点。他诗中唱道:

  流行风刮过的那阵子

  惑于掀扬的满天黄尘

  我们 真的

  听觉失灵

  ……挥霍掉作后一滴水份

  我们才猛醒

  “打击乐”的狂热

  已属一种失态

  我们砍伐了不该砍伐的

  真诚和爱

  我们考古一样

  从一片荒芜中重新掏出

  大地的良心

  终于痛苦地发现

  树 才是一名真正的歌星

  ……

  传统的“大树”是不该砍伐的,“树 才是一名真正的歌星”,这是对传统的重新认识,是一种文化自信。

  新时期以降,中国新诗在所谓“先锋诗歌”、“探索诗歌”的旗号的招引下,可谓大出“洋相”:从现代主义的意象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派,到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消费性、娱乐性、碎片化、去中心化、戏仿、反讽、无深度、挑战权威等文化症状 。传统诗歌审美在形式的戏谑 、语言的疯癫 、诗意的解构等因素的分割下变得面目全非。新诗创作偏离传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很是担忧中国诗学的走向,激进式的奔跑步伐是时候该慢下来做一次内省式的思考了。这是杨兹举《树的怀念》一诗写作的背景与诗意主旨。

  从上面所述可以见出,杨兹举的诗在题材选择和情思的抒写上,完全是传统的东西,先锋诗人所谓的梨花体、羊羔体、咆哮体、淘宝体、女性主义写作、下半身写作是见不到的。在诗歌表达方式上,他学习吸收现代诗的一些艺术技巧,但又并不追风于新潮。

  杨兹举是海南本土富有特色的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诗意提炼,意象捕捉,情感抒发,艺术表现等方面都形成的自己的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浓郁的情感诉求

  “诗者,根情”(白居易)。诗人以情感思维。诗人咏唱椰岛情、黎山情、故乡情、爱情的诗作,无不倾情抒唱,情意缠绵。吟读这样的诗章,相信醉了的不仅仅是山水、花木、风物、风情、椰风,醉了的肯定有忘情投入、倾情抒唱的诗人,还有被撩拨、被感染、被撼动的读者。他的一些咏物写景说理的诗作常常与情感联结在一起。 《五指山》《三月,登五指山》《三月三》《竹竿舞》《蛙鼓》《南方白梅》《你把我吸成灰烬》等都是难得的抒情佳作。

  2. 非凡的知性空间

  有人说,伟大的诗人常常是伟大的思想家,这话不无道理。杨兹举是学者诗人,具备一般诗人难有的思想家的修为,他的诗有广阔的智力空间,富有思辨性,思想性,这就造成诗歌文化意识的内含多元化,增添了诗歌的深层哲理意蕴。如上所述,《长城石砖》《死人头骨》《一块古玉引起的深思》《半截粉笔》等诗作,都是诗人理性深沉、情思经验的凝结提升,知性的深度上升到哲理的深度。又如小诗《历史》:

  历史是一部残书

  总有

  屠刀戳破的

  扉页

  锐思如刀,凝练警僻!

  3. 高超的诗歌感受力

  诗人的感受力,是对外在事物的审美能力,这是诗人的本质力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诗人通过外在对象的审视,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某种意义或意味。诗歌形象思维不是简单的形象显现,它借助于诗人的感受力,在感受和体验中进行思维,进行审美体验、审美创造,有了诗歌的感觉,还要靠高超有穿透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蛙鼓》《死人头骨》《一块古玉引起的深思》《书签》等作品者表现了高超的诗歌感受力和语言表达功力。如——

  我由衷地赞美

  那咧着的两排漂亮牙齿

  人间的嘈杂竟不挂一丝

  什么花言巧语甜情蜜意

  统统随着两道死唇

  被时光的软刷

  一一刷去

  灵魂不知游荡哪里

  只留一架头骨

  冷漠地

  听任路人指指点点

  说三道四

  ——《死人骨头》

  诗意的感受和语言表达都极到家。又如《书签》——

  饿了

  就拿这把薄薄的

  小刀

  一片片地

  去切

  砖厚的面包

  可谓小巧玲珑,玲珑剔透,意象融合自然贴切,读后无不让人会心一笑。

  4.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他珍视传统文化,也敢于借鉴现代的表现技巧,使其诗歌艺术达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境界。他既注重感情的抒写,又注重形象的思维,可以说,以形象思维、以情感思维是杨兹举诗歌艺术想象的两翼,哪一翼他都不想或缺。他善于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去寻求选择得以表情达意的物象,借物抒情言志,寄情于景,或寄理于景,从而使意境交融。

  他擅于运用一此传统的修饰手法,如粘连、顶针、对称、押韵等手法。如《蛙鼓》《诚实的山野》《五指山》等。

  这是一片诚实的山野

  最美丽的风景

  是恣意盛开的木棉花

  ……

  这是一块质朴的泥土

  最伟大的风景

  是一颗颗饱满的山兰种子

  ……

  听山泉 哼唱一曲潺湲的清音

  看山风 翻阅一沓厚厚的翠绿

  ——《诚实的山野》

  命运在掌纹之内

  梦在掌纹之外

  ……

  眼泪在掌纹之内

  叹息在掌纹之外

  ——《五指山》

  杨兹举有选择地吸收了现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词语活用、通感、跳跃等。《三月三》《槟榔树风情》《思念》《三月的窗口》等作品。如——

  思 念

  我的睡眠

  蓄着

  一池思念

  你的名字

  是一尾

  鱼

  每夜

  都有繁星般

  你咬出的水花

  8000字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点击查看更多来说两句吧...

            


    验证码:

                    

赞助推荐